图片
白蕉 《兰题杂存》在中国书法的表现形式中,手卷、册页、尺牍是最为随意和自由的几种表现形式,正、行、草可相间书写,高、中、低可错落安排,十分富有形式美感和表现力,随着卷子的打开,观赏者会感受到书写者随机变化的手法,犹如漫步园林,充分享受一步一景、景随身移的渐入佳境的妙趣。白蕉在本卷的书写中,或行取楷意,举止投足顾盼有致;或行融草法,虽行色匆匆而不失法度,于此可见,白蕉真不愧是一代大家高手。全卷浪漫天真,一派生机,笔致出神入化,墨色浓淡相间,星星点点,随手写来,妙趣天成而无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,把“书法”二字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!相传白蕉在平时,把二王帖放大,张于壁间,反复把玩揣摩,故能深得其精髓,晚年自号“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”,可见积功之厚,前人努力如此,很值得我们效仿。对于此卷之评价,当代名家沙孟海先生在1980年写的《白蕉题兰杂稿卷跋》中的数语可谓一语中的:“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,行草相间,浸馈山阴,深见工夫;造次颠沛,驰不失范,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”。此卷是白蕉先生以笔记形式分次书写而成,有感而发,随想随写,无丝毫刻意为书之意,是建筑在绝对自由的书写基调之上的,这种无意求工而自工的天成之作就更为难得了。我们历观先贤书法,总是觉得手札优于刻意书写的碑帖,就是这个道理,套句现代化的话,这样的字就是“环保的、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蔬菜”。窃以为,这样的字就只能称之为“字”,是有个性见天性的“字”,而不应目之为“书法”;“法”是人为的,做作的成份太多,也就是假的成分太多,除了积陋难除的“习性”,甚而至于把毛病当成个性(毛病多了,当然也成了人的不良个性),而少有自然真挚的“天性”。所以,细品白蕉此作,天然、原生态随处可见,二王书法的流芳千古,暗循的,也正是这个道理,归结到一点,就是在他们那个时代,写字一为立业之基础,二是只为自娱陶冶性情,而没有那么多“比赛”的功利诱惑,所以能水到渠成地成就一座座天然的高峰,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捉管握毫者深思的。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《兰题杂存》注释:朱注离骚,兰分今古,启后人聚讼,然考亭又有五言兰花诗云:'今花得古名,旖旎香更好,适意欲忘言,尘编讵能考。’则其今古之说有自疑也,为之一噱。花易叶难,笔易墨难,形易韵难,势易时难。势在不疾而速,则得笔;时在不湿而润,则得墨;形在无意矜持,而姿态横生则韵全。复翁自道甘苦之言如是云云。执高腕灵,掌虚指活,笔有轻重,力无不均。四语自谓颇尽撇叶之秘。或问写兰如何乃佳,云间曰:先不问佳,曰:既若能矣,于昔贤宜安,从曰:古人何所师?曰:如何得神,曰:行所无事。蕙一箭数花,出梗之法,昔人多顺出,总不得力,花多时,看去尤支撑不住,不如逆入用笔作顿势,全得茁壮之天然也。意在笔先者,不在临事,临事之意,必然失势。组织经营,忌见匠气,刻意求工之后索解筌蹄,则得之矣。出叶,笔势不可□(按:不知何字,可能为盎?),初学患在用(笔)力太过,艺事含蓄便是凝练,不独写兰为然。风晴雨露,花叶姿态,变化多矣!然一笔不合,全纸皆废,此一笔恰是第一笔。写兰初患根把太散,进一步又患太紧,但宜多观察,弗离自然,是处是创造,是处是自然,排叠联比,高低齐同,老幼不分,此开花之患。忆儿时临池之余,初学写兰,不似,乃以素纸张壁,打灯取影,在灯转盆移花动叶披中手忙(忙)脚乱光景,兹四十年矣!转觉影淡铅浓中讨消息,正复不可菲也。香不在近而在远,风不在大而在细,心不(按:从文意看,此处当有一“在”字)收而在放,手不在缓而在信,势不在正而在险。花叶俱不在多而在神。不宜不看,不好不谈,不可不想,不能不画,此亦夺关斩将之意,道与有情人一一点头。葱亦有兰,别是一种草木,写山兰不妙而有韭菜面孔,不知短不能长,瘦可转肥也,一噱。此写风兰,不在平地。花开正面不曾难,叶向君前未易安,侧势千年余一笔,漫从惊(按:当为“经”字)验得新观。风兰未易雨兰难,晴露之间别变端,胸次从知有天地,手中气候复堪看。舌短为贵。非温室中物,有温室之事,爱之者劳,观之者逸。一看可喜之外,具风和日丽之观,群情所可,兰意亦笑。生平多嗜此,爱不徐(按,或当为俗),长叶芦头见油然之色,宜有一万万盆,足天下鼻观。花香原要大家闻,寒暑经心亦足论,块垒笑他肠内大,画成却说打乌盆。乌盆有价何妨打,赤箭无言本自芳,十字街头看笑靥,卖花人去是空筐。复翁两绝句,正恨潍县先生不生绿化香花之今日也。落山新花昨入盆,细香在室宅外闻,赏花莫忘养花人,寻花更有翻山人,为君送香入城去,此意比花谁有情?没有什么高不可攀,莫说得她奇奇怪怪,送给你一阵香风,可有助于你思想生产。(?)她头上看何人?默(点?)尔之后,忽思握管回环,具疾风迅雷之势,不禁腾掷叫呼,吾女前男闻声自隔室来,睹状大笑,阿父撇兰,为何若此?惜哉!吾女年稚,蚕桑雨蕉之声,尚待知之也(七月三日夜并记)左顾右盼,情驰心畅,打破陈规,敢做敢想。肘扬腕荡,指决翰飞,此半斤大曲,为复翁善后之一事云。骤去捷来,人谓是追真夺神之笔,是耶非耶?狼藉之情耶?而翁之思耶?有成竹在胸之一语,与可何曾为东坡保密,固知妙夺造化之顷,有异乎含毫驻思时也。平锋侧断,抽毫正利,操管貌叶,运思追真,摸索几何年,说明甚易。取我不难,愿告公闻之,在日日夜夜耳。老来作贼,窥得自然。鸟结牛轧不知味,日光半夜照兰开,忽闻稚子梦中笑,恰似楼头见我来。此风翻雨打之局,上下中边无一笔非兰,又无一笔是兰,滔滔者天下解人也。神与意会,笔共风生,抖擞四十年,能使下一代惊飘风忽举耶?当有一人者,为二三而道之。足下喜坡公法书,何妨看马鸣寺根法师碑,更参王僧虔手帖,足下若云此中消息,何预兰事,我谓然,则兰亦何预君事?白云先生者,天台紫真也,其人殆方外有道之士,以右军而传,又岂意千载之下,为足下追索耶?偶题于此,报散木老道长。出得好叶,未开好花,不能高枕而卧也,开得好花矣,又喜而不寐,善哉无眠,愿亿万人共闻好香,何有劳顿耶?图片
白蕉的起笔随行,呈现出简练的书写风格,反而更能表达出自由的书写感觉。简练的风格展现出比繁复更具吸引力的书写节奏。简洁、明快、轻松的感觉贯穿于白蕉的作品中。他以随心所欲的方式书写,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决定书写的节奏。情绪的起伏和高标准的审美使他的作品多样化且格调不俗。在书写过程中,有时是心随笔转,有时是笔随心运。他的运笔简洁而明快,从容而果断,在字里行间展开。白蕉的书写形与意洗练。他强调了干净而优雅的书写气质,笔触流畅。白蕉的运笔简洁而简练,这种“简”并不是简单,而是经过有意的筛选。因此,在《兰题杂存》中,“简”的意味带有一种含蓄。一种“简”意长的笔触,经过有意的提炼,删除了许多繁复的装饰。这种简练的把持构成了作品内部轻松自然的意味。白蕉的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,引起我们与作品对话的欲望,放松的书写状态引发观者的阅读兴趣。白蕉的书写主体带有一种“简”的意味,但并不是一味追求简洁,有时也会涉及到一些牵连。他的简更多地是一种笔触上的简,而非形式上的简。这种简洁的笔触更容易进入书写的状态。笔触的简洁与形式的自然有时相互补充,有时简洁的笔触形成多种书写节奏,充分展现了白蕉在书写过程中娴熟驾驭笔触和把握书法节奏的能力。白蕉的书写随性,有时会展现出一些独特的字形。他随性而行,时而抒发情感。但都具有简约、自由的特点,很有个性,常常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白蕉的书写风格。白蕉的书写风格简练而字形清晰,展现出一种清明、干净的氛围。在细品《兰题杂存》时,你会发现白蕉的结字结构精炼而独特。例如,“传”字的单人旁笔画清晰,但两个笔画却以一笔完成,右边的笔画也简洁明快。同样,“为”字的内部空间宽敞,常常在笔画的转折处将两个笔画叠加在一起,使字形整体而明亮。我们无法确定这是否是白蕉有意的空间意识,但这种书写带来的审美效果非常鲜明。不可否认,这也是一种书写节奏,空灵宽敞的空间感与紧凑收缩的书写感形成对比的节奏。例如,“传”的空灵与“又岂”紧凑形成对比,“为”字的空灵与“足下”紧凑形成对比。类似的节奏在《兰题杂存》中时常出现。《兰题杂存》中的一些结字形态与经典书法并不相似。例如,“道之士以右军而”的开合随意而自然,“道之士”紧凑,“以右军”宽敞,还有一些简化字。然而,这些简化字的使用并未使人感到不协调。这种文简化字的出现也验证了现代书法的独特性,虽然只是偶尔出现个别简化字,但它们让我们想起与传统书法不同的结字形态,为现代书法留下了一些时代的烙印。如果从笔法到字法没有一笔不带有古人的痕迹,章法布白都传承自古人的样式,那么如何在作品中留下各自时代的艺术特征呢?书法难道不应该带有时代的文化精神,只追求传统和经典的图式吗?白蕉常常使用简化字,如“兰”、“点”、“台”、“头”等。除了具有时代文化印记的意义外,这些简化字为白蕉的结字洗练风格增色不少。我们要慎重地使用简化字,因为一旦使用简化字,书写风格就会立即受到影响。然而,在白蕉的手中,简化字成为强化个人风格的一种方式。随性的书写不经意地为他们那个时代的书写留下了难得的艺术烙印。简化字的使用不仅留下了文化形态上的印记,更重要的是这种随性留下了带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印记。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朴健的精神,简洁而新颖。图片
《兰题杂存》长卷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